“人只能活一次,但書可以讓你活很多次,也能塑造你很多次”,這是作者在“播種者梁啟超”篇中所寫。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考研政治名師,讀書教書也著書。徐老師在序言里說道:沒有什么“做人的道理”或“心靈雞湯”比一段鮮活的人生經(jīng)歷更能給人帶來思考和啟發(fā)。這句話正是我讀該書的共鳴之處。
相信很多人從小上歷史課也會產(chǎn)生這樣一種感覺。書中那些被濃墨色彩描寫的人物,都似有神助,充滿傳奇,經(jīng)歷讀來也是蕩氣回腸??墒亲屑毱肺叮浑y發(fā)現(xiàn)‘那樣’的人生離我們實在太過遙遠,這個遙遠不是時空上的遙遠,而是沒有活著的氣息,仿佛被風干了塞進書本,供人們機械地談?wù)撝?,除了熏陶一下個人的大歷史觀,卻難以給人生帶來啟發(fā),若是落得當下時興的“彈幕刷一波666”后便草草收尾,就實在太可惜了。
當代成年人于工作于生活中都有不易,家庭和工作如果視為不同性質(zhì)的一種組織形態(tài),那么它在不同運行階段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(xiàn)不同形式的主客觀掣肘。面對掣肘,便可以學一學林則徐,先多想想是否可以將掣肘拆解一下,找出其中的“可為之處”,然后先向可為之處發(fā)力。
舉個簡單例子,你去廣東的虎門差旅,肯定會想到林則徐和他的虎門硝煙,繼而想去看一看或打個卡,然后聯(lián)想到他是中國近代“開眼看世界第一人”,但你不會知道彼時的文化桎梏是怎樣枷鎖著每一個人。
在嘉慶朝“開眼看世界”可不是什么受歡迎的行為,它會招來反對和詆毀,因為皇帝怕麻煩、官員多煩事、小吏貪權(quán)力,如此種種,讓整個中國陷入了可怕的“衰世”。這個衰世是林則徐的好友龔自珍提出,是那個寫出“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”的詩人,他認為在治世與亂世之間,還有一個衰世,而衰世難作為,因為有能力又想有作為的人總會被雜七雜八的掣肘耗盡心血,與衰世一同沉淪。對于這些掣肘,林則徐開出的人生藥方不是意氣風發(fā)地慷慨激奮,而是低調(diào)委婉地“于無為之地,向可為之處發(fā)力”,這句話表意與最近看到的“路雖遠行則將至,事若難做則漸成”有同,都是建議從局部發(fā)力,于整體做一份便多得一分。
林則徐是《歷史的面孔2》的開篇人物,隨后作者還撰寫了“‘極致地來,灑脫地去’的張謇、‘不合時宜的唐吉坷德’的辜鴻銘、‘荒野的大師’林徽因等。而《歷史的面孔1》撰寫了‘入海第一滴水’的容閎、‘以今日之我戰(zhàn)昔日之我’的梁啟超、‘做人還是做事’的蔣百里、職業(yè)外交家顧維鈞的“二八法則”等,他們的故事同樣很精彩。
最后,預(yù)告下一篇讀后感,也是《歷史的面孔1》中的讓我最受思考的人物——蔣百里的“做人還是做事”,篇中還涉及“孔子、子貢、顏回”的例子,作者拈古說今但人物背后的道理都是一致,即兩種思維方式對應(yīng)著兩套行事邏輯,結(jié)果是“做人的人照亮世界,做事的人推動世界”。
我們的方桶、全紙桶、鐵箍桶、全生物可降解袋、PET瓶、PE內(nèi)膜袋等產(chǎn)品運用非常的廣泛,并且具有:環(huán)保性,抗拉性,抗壓性,抗沖擊性,防潮性,等眾多優(yōu)點,歡迎各位領(lǐng)導蒞臨指導工作。
暫無信息